寧夏農林科學院馮銳團隊
個人情況
馮銳,男,生于 1964 年 4 月,寧夏鹽池人,研究員,自治區“跨世紀 313”學 術技術帶頭人,現任寧夏農林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1997 年 7 月畢業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理所),理學碩士。長期從事區域農業增產技術體系、干旱區環境整治、土壤肥料、食用菌智能化生產等方面的研究與開發工作。是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評審專家。先后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自治區項目(課題、專題)12 項,發表論文 20 余篇,先后獲寧夏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 項)、三等獎(2 項),第七屆寧夏青年科技獎。論文《寧夏東部生態脆弱環境類型劃分及脆弱等級評價》獲自治區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
團隊情況
寧夏農林科學院食用菌研究團隊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是在原寧夏農林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目前,團隊有核心骨干21人,分別來自寧夏農林科學院經信所、生物中心、園藝所、固原分院,其中:自治區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博士2人、碩士19人。
研究方向
研究領域涉及適宜于寧夏氣候條件的食藥用菌種的引選、食藥用菌地方特色栽培基料創制、智能化控制條件下食藥用菌高效栽培、食用菌加工、菌渣資源化利用以及智慧食用菌共享平臺構建等。
取得的成果
目前,團隊在馮銳研究員帶領下,積極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西北農林科科技大學、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福建農林科技大學、寧夏大學、寧夏職業技術學院等區內外科研院所專家,不斷開拓進取,承擔自治區重點研發項目2項、寧夏農林科學院對外科技合作重大專項1項,擁有專利4項。研制食用菌栽培人工環境控制系統1套,引選了靈芝、香菇、平菇、羊肚菌、姬松茸、大球蓋菇10余個菌種,首次在寧夏成功實現了姬松茸工廠化栽培,篩選了具有較強富硒能力的香菇品種2個,創制了地方特色大球蓋菇栽培基料2個,研發了3款灘羊菌渣飼料節本增效達30%左右,研制的菌渣有機肥可有效替代家畜廄肥,使示范企業食用菌生產實現了固體廢棄物零排放、零污染。